庫柏說儘管目前民粹浪潮似在逆轉,諸如強森雖贏得多數席次,在英國首相大位卻待不滿1個任期,五星運動在今天義大利大選慘敗,波索納洛下月可能敗給左翼候選人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但趨勢恐非如此簡單。
環顧四周,中國是重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沒有升息、反而在今年降息的國家,9月15日,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下調了人民幣存款利率,此舉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不鼓勵民眾繼續大量儲蓄,當然中國國內通膨壓力不大,也為降息提供了空間。©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一個楊姓女孩自稱疫情前信用卡上負債累累,2019年在豆瓣開了一個「低消費研究小組」,擁有會員超過15萬。中國的決策者為此憂心忡忡,他們清楚,大眾消費對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路透社追問了紀梵希的母公司以及星巴克,他們表示,在華銷售上個季度均出現了大滑坡。文: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等) 疫情前,年輕人對未來的設想大概是:新車,寬敞的住房,週末好好吃一頓昂貴美食,或者到熱帶風光的島上休個短假。然而,不消費怎樣增長?中國今年第二季度只有微弱成長,離萎縮只差一步之遙。
如今中國年輕人當中,知足、無望、低消費的態度正在蔓延開來,而一些網紅的大力提倡,又形成一種推波助瀾之勢。28歲的她說,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了,花掉所有的錢,下個月重複上個月。「他知道權力平衡不斷改變,中國的崛起當然會打破平衡,重塑地區秩序。
日本戰後和平憲法明文規定該國「放棄戰爭權」,安倍若要改變這一點就應該發動全民公投解決,但他知道自己會輸,因而選擇「重新解釋」憲法。安倍前顧問鈴木一人指出,安倍晉三很有前瞻性。無論他做了什麼,他都是違反憲法原則的,他違背了民主原則。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安倍晉三比任何其他世界領袖早看到中國威脅,並決定日本必須成為美日聯盟的一個重要成員。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安倍晉三重塑了日本的對外政策,這為他帶來支持者和反對者 一周前,各國領袖赴倫敦出席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國葬,現在,政要們又前往地球的另一端出席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
這是個糟糕的名字,但它標誌著日本願意在亞太地區發揮主導作用。」 鈴木教授指出,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成立《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TPP),旨在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聚集在一個巨大的自由貿易區,2016年川普命令美國退出TPP,外界都預計它將瓦解,但並沒有。「他看到中國將崛起,而美國將從該地區退出。為他舉行國葬也是反映了其地位,他是日本在位最長的首相,可以說,戰後沒有其他領袖對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 Photo Credit: EPA / BBC News 日本是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但讓人們對安倍感到憤怒不僅僅因為原子彈爆炸的記憶。在日本,國葬是為皇室成員保留的,二戰後只有一位政治人物(前首相吉田茂)獲此榮譽,而那是在1967年。安倍還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Quad成員包括美國丶日本丶印度和澳洲。不過有一個地方,安倍並沒有被哀悼,反而不斷被譴責為戰爭販子和修正主義者,那就是中國。
「領先時代」的安倍 Photo Credit:Reuters / BBC News 前安倍顧問丶政治學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形容,安倍「領先時代」。因此,他想發揮領導作用。
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說:「安倍被視為不對人民負責的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北京派副總統王岐山去倫敦參加女王國葬,卻派外國人從未聽說過的前科技部長去東京。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沒有參加英國女王的葬禮,但將飛往東京向安倍晉三致意。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安倍晉三接下了領導權,促成了名字更加複雜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戰後第二位獲國葬待遇的首相 世界領袖聚首一堂出席國葬,日本國內卻充斥反對聲浪,背後有什麼原因? 首先,國葬本身不是一個正常的事件學校老師受不了老大請假天數過多影響學習進度,通報兒保社工處理。
⋯⋯那如果她因為為了要工作,她就會請姐姐請假在家裡照顧這個小的,那所以她缺課數就多,缺課數多這個輔導老師就來了,然後兒保社工就會覺得媽媽怎麼可以這樣子,剝奪姐姐的受教權。相對照下,女性單親則扣緊照顧者的親職圖像,不只周遭他人以同樣嚴格的孩子照顧及教養標準來要求單親媽媽,連單親媽媽自己亦如此期許自己。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父母不再將成家女兒視作潑出去的水。勞動市場的照顧者排除也令她們再就業後只能流向低薪且職缺不穩定的非典型工作。
那我錢從哪裡來,妳們可以給我足夠的錢嗎? 連鎖超市媽媽的故事反映了:在兒童人權觀念日益深化的台灣,整個社會對於親職有著非常高的標準,然而無論在公共照顧服務的建置上、或工作組織內對職務的設計,都沒有建立足夠的支持系統去支撐育兒者。我在田野遇到的每位單親媽媽,在談起自己的職涯時,總透露一種「以孩子照顧為重」的人生圖像。
這使得許多單親媽媽即便擁有大學文憑,也只能將就便利商店或早餐店的計時人員工作。長遠來看,單親媽媽這種配合孩子照顧需要的就業歷程,對其經濟安全所造成衝擊並不限於育兒階段,它的影響很可能是終其一生的。她就會要求媽媽應該要負長期自己教養的責任⋯⋯所以媽媽就會覺得妳們要我怎麼樣,那我可以不要做這份工作啊。另一方面,女性在「密集母職」的文化約束下往往將孩子照顧擺在最優先的人生順序,因而容易成為被「典型受僱工作」排除的對象。
其中一個原因跟「父系繼承」的性別文化框架下,女性一旦進入婚配家庭後,就被視作原生家庭的「外人」有關(也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另一原因則跟女性照顧的性別角色規範有關,而這也反映密集母職的文化影響力。
這類工作雖然沒有前景,但至少可以配合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照顧作息,貼合單親媽媽一人身兼養家與照顧的單人育兒處境。雙重期待交織下的困境 從生命歷程的角度,單親媽媽的高貧窮風險其實是「理想工作者」與「密集母職」兩項文化期待交互作用下的照顧者貧窮現象。
吳若妤案的殺子悲劇某種程度反映著:在當代社會,作為一個照顧者,承受如此高的照顧期待,但整個社會給予她的支持卻少得可憐,以致於多數照顧者必須以燃燒生命的方式來照亮被照顧者。而女性一旦中斷就業後,其人力資本會迅速折損。
然而,我的田野經驗顯示:有不少女性單親即便搬回原生家庭跟父母同住,娘家供吃供住的同時也可能期待女性單親承擔更多家務勞動作為回報。由於連鎖超市晚間與假日都需要排班,那位母親習慣將三歲的孩子交給老大看顧。便利商店店員雖然有勞健保,但雇主卻未提撥勞退金,而且因為是採時薪制,老闆也不會依年資而逐年提高其薪水,再加上不是正式人員,解僱幾乎沒成本。就這點而言,吳若妤案跟長期照顧的「照顧殺人事件」是同類型的悲劇。
即便具高等教育文憑,她再就業後也很難回到跟其教育程度相對應的職缺。在觀念上,原生父母甚至會強化女人作為母親對孩子的照顧責任,不支持女性單親將孩子丟給阿公阿媽而出外就業。
此外,離婚後,單親媽媽性會陷入「一人身兼養家與孩子照顧」的處境。一方面,在「理想工作者規範」底下,多數職缺穩定、薪水相對高的典型工作,很容易將那些承擔家庭照顧重擔的人排除在外。
然而,在台灣相對殘補的所得維持制度下,「穩定就業」是單親家長擺脫貧窮威脅最重要的策略。此外即便去工作,因為公立幼兒園下午四點就放學,外加寒暑假不收托,而國小低年級幾乎都是半天班,單親媽媽會期待自己可以下午四點甚至中午前就束工作。